垃圾分类与信用挂钩 这场跨界“联姻”你看好吗

 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7-11 10:06
  “您好,我想办张信用卡”
  “我这边需要看一下您的征信报告”
 
  “我想贷个款,买套房子”
  “您的信用怎么样呢?”
 
  ......
 
  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,生活越来越智能的时代,信用报告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另一张“身份证”、“通行证”,甚至是“就业证”,它不仅影响买房买车办信用卡,还会影响求职就业、出国签证和居住证积分等方方面面。
 
  谁都想不到,有一天,垃圾分类和信用档案会“联姻”,结为亲家。六月末,杭州修改《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新增“信用处罚”,规定“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,依照《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》等有关规定应当作为不良信息的,依法记入有关个人、单位的信用档案。”
 
  除了杭州外,上海、西安、合肥、厦门和福建等多个城市也纷纷加入了“组团结亲”的队伍之中。垃圾分类与个人征信挂钩,规定一出,虽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,但也有不少人对此存在质疑。
 
  赞成的人这么说
 
  垃圾分类推不下去,“理念上认同,行动上滞后”是主要原因。美好环境靠大家努力,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任和义务,但从长期的实施效果来看,总有一些“搅屎棍”不履行这项义务,对这些不自觉地人更要“狠”,不仅要采取“宣传+鼓励”模式,还要辅以必要的“强制+处罚”手段。
 
  将垃圾分类与信用挂钩,对做得好的是激励,对不按要求分类的才是一种惩罚。当垃圾分类与信用联动后,将会间接的影响个人就业、升学和信贷等方面,跨部门、跨领域的广泛性,将倒逼每个居民与单位都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,从而加快全国实现垃圾分类的进程。
 
  反对的人这么说
 
  目前7月初实施的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惩罚规定,个人不分类投放最高罚款500元,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分类则会面临最高5万元的罚款,被认为是最严的垃圾分类条例。除此之外,多地垃圾分类逐渐走向收费时代。罚归罚,但能不能让个人或单位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这才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关键所在。
 
  作为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体现,垃圾分类若要真正落地,更多要这一理念内化成公众意识。在这期间,如果仅靠信用挂钩,也只是生活垃圾“强制分类”时代下的一种具象所在。而要达到长效、有力的监管机制,不仅要有精准细化的问责体系,更需焕发民众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的生态愿景。
 
  小编有话说
 
  垃圾分类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,上海用了将近20年的努力才迎来了如今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的初级阶段,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,比如日本、德国等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,瑞典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。“看似简单”的垃圾分类想要彻底在全国范围实施,不来点“狠招”很难长期维持居民或单位垃圾分类意识,时间久了松懈了,之前所做的努力也会毁于一旦。
 
  业内人士认为,严格的处罚制度是必要的,但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惩罚,更要处理好奖励和惩罚的关系,对于表现优异、坚持时间长的居民或单位进行一定程度的信用积分奖励,建立一个科学、具体、可行的奖惩制度和可源头追溯的大数据系统,来保证垃圾分类获得长久切实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