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个桶变4个桶,垃圾分类没那么简单,背后千亿级产业链等着你

 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7-10 14:13
  从上海要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开始,全民都在讨论有关垃圾分类的方方面面,而垃圾分类这项筹备已久的措施,绝不只是由一个桶变成四个桶那么简单。步上海后尘,北京、广州、成都等城市不久也将推动垃圾分类正式立法。
 
  根据发改委、住建部共同发布的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全国46座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,到2020年底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%以上。可见强制垃圾分类不只跟上海有关,它会是一个普及全国的新举措。而垃圾分类也不仅只对环境有利,它背后将带动的是千亿级的产业链。
 
  从上海实施一周多的情况来看,强制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以后,前端的服务模式变的更加细化,指导分拣服务,上门代收服务这些新岗位出现,二维码垃圾袋入云端,云端数据建立奖惩这些高科技显露,市场在不断拓宽,连带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高。公开数据显示,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深入推进以及市场的发展,预计到2022年,4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市场规模达180亿,远期市场份额估计将突破600亿元。
 
  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,绝不仅是前端垃圾分类的功劳,垃圾的收集、运输、处置等这些环节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。
 
  在垃圾分类领域,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将近60%,相对来说附加值较高,国家早就规定,应加快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,统筹解决餐厨垃圾、农贸市场垃圾等易腐垃圾处理问题,严禁餐厨垃圾直接饲喂生猪。过去的家庭厨余垃圾,大都因成本较高没有进行分类处理,现在前端分类、转运成体系后,有助于后端处理提高效率,原料供应也会有所保障,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把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来获取收益。如果按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60%估算,全国推广后有望新增约4000亿的投资市场空间。
 
  在产业链后端的垃圾转运、技术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等方面,可能更有商业价值可挖掘。随着垃圾分类的进行,相应的配套设施会不断更新改造,包括环卫车、垃圾桶、压缩机、环卫收运装备车及垃圾中转站的升级等等,所以对一些环卫装备公司来说,市场前景可观。目前,负责生活垃圾清运的环卫市场在PPP模式的推动下,已成为垃圾处理市场的“蓝海”,正进入快速增长期。到2025年整个环卫市场将产生2800亿元的市场空间。
 
  此外,垃圾后端处理可容纳的就业机会也远比大家想象的多。例如垃圾发电工艺设计、固废垃圾处理开发、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师等职位都与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有关。部分企业为了拓展垃圾分类处理领域的科技项目,也会面向科技人才所发布解决方案总监、嵌入式软件工程师、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众多高薪职位。
 
  不过,话说回来,垃圾处理的发展空间虽大,但是这些附加值不是立竿见影的,需要垃圾分类不断普及和深入,各个端口体系逐渐完善之后,市场自然就起来了。